概而言之,军记物语中,《太平记》是最后一部称得上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其后以室町时代战乱为主题的《明德记》等作品几乎没有文学艺术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义经记》《曾我物语》等以特定武士个人命运为主题的作品广为流行。但是,这些作品与其称为军记物语,实际上“御伽草子[33]”的特色更为强烈。军记物语暂且拉下了历史帷幕。
前面已经提到,军记物语的前身—战争故事早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与此同时,以战争故事为主题的画卷也早已问世,不过,现存的作品中只能见到镰仓时代以后的画卷,其中有十三世纪末期创作的《蒙古袭来画卷》(图26)以及被认为诞生在它前后的《平治物语画卷》等作品。
上述的两部作品都只是画卷技巧退化期中的二流作品,前者是参加文永、弘安战役的竹崎季长根据自己的实战经历请画师画出后用来供奉氏神,从这一点来看,其作为应武士要求诞生的作品有值得瞩目的意义。
图26 蒙古袭来画卷
新佛教的诞生
以武士为代表的大众力量的壮大,创造了贵族社会没有的全新艺术种类。同样,宗教领域中,也诞生了与贵族佛教性质迥异的大众信仰。
正如前章所述的那样,直感到现世的荣华绝非永恒的贵族,开始追求来世的救赎,作为对这一需求的回应,佛教界提供了倡导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教教义,985年(永观三年)诞生了源信的《往生要集》。
《往生要集》中所倡导的念佛,需要建造华丽的阿弥陀堂,人们可以在佛堂中陶醉于往生极乐世界的幻觉,这一教义适合于贵族,却并不能称为大众的福音。每天忙于应付生计的大众,期盼的是保证能得到救赎的简单明了的教义。毋宁说民间下层修行者们—他们坚持非僧非俗的生活,勤于念佛,诵读《法华经》并被称为“沙弥”或“高僧”—的信仰远比教义更让民众感到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