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盛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齐盛小说网 >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 第133章完结

第133章完结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我以为,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和反应的情形,就如同歌迷聆听自己心仪的歌曲。其所获得的感受已非歌者(或歌曲作者)所能把握的了。一旦歌曲自歌者口中唱出,它就完成了其传播的任务,剩下的接受和反应的任务是由听者完成的。在听者接受的过程中,歌曲已被听者加入了更多时代或个人的元素。这些元素与听者个人的经历、环境、感情、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或可部分解释为什么歌迷如此迷恋歌者的原因。其实,这是歌迷把自己个人所获的审美感受强加到歌者身上所造成的。与其说歌迷迷恋的是歌者,不如说他所迷恋的歌者身上早已附上了听者自己创造的审美影像。这种审美影像是由歌迷在聆听歌曲时所构造的、极具亲近感且具有听者个性的审美感受。

当然,导致听者喜欢一首歌的因素很多,歌曲音乐的优美动人是其首要,其次才是其他。这里边,我们注意到,一首歌曲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曲与词的优美感人外,还与它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环境有关。水村山郭、歌楼酒肆、田园边塞,不同环境下的“吟咏歌颂”、“倾听应和”定是有所不同。结合对于诗歌、文章优劣的评价,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形。诗文的好坏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环境。

第一节 北宋印本与文学关系辩证

——以北宋古文为例

一、书籍刊刻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鉴于文本阅读所蕴含的文学传播本质,我始终认为书籍刊刻与社会好尚、需求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就社会需求当中的文学消费(接受)而言,一方面,刊刻书籍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学的喜好与趋向也反过来影响着书籍刊刻的种类和数量。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在《议学校贡举状》一文中说:

昔王衍好老庄,天下皆师之,风俗凌夷,以至南渡。王缙好佛,舍人事而修异教,大历之政,至今可笑。……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粥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岂此真能然哉。(《苏轼文集》卷25)

苏轼所论,说明一时间的风尚绝对可以影响当时书籍刊刻和售卖的社会趋向。其他又如北宋穆修刻印韩柳集,起初未被接受,其中可能有原因多种,然而“不合时宜”却是最为主要。因为在北宋初年,科举考试和社会对文学的喜尚,不是韩柳文章,而是以杨亿等馆阁文人所作的“时文”。这类作文讲究对仗工整,用典绵密。台湾政治大学刘祥光引了辛弃疾应科举为例证,也认为当时士子考科举须读“时文”一类的参考书。只是对于“时文”的定义,说法稍有不同。刘祥光更强调了“时文”是一个随时代变化的概念,其撰文也是为了探究“时文的发展,研究它们对考试及社会的影响”(3)。而苏州大学罗时进则说:“‘时文’真正作为一个十分明确的文体类别概念是在宋初提出的。”(4)我们这里所讲的“时文”,主要也是指穆修时代的社会流行文章。穆修生活在北宋初期,这一时期若论文章流行,主要有两种样式:一则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文体。此种文体继承了五代以来的骈俪,又多有学问典故加其身。另一则是以石介为代表的“太学体”,即欧阳修利用知贡举的机会抹倒的所谓“太学体”的诗文。据《长编》(卷185)记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齐盛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