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尼斯说:“中文里保留着象形文字,虽然大多数的汉字还是形声字,大约靠有限的1 500个汉字,中国的文字就能够以非凡的能力,成为表现许多方言的媒介。*x·i?a,o·s+h/u,o.n_i!u\.`c~o.m\但是,其复杂性突出了读书人的重要地位,舆论的有限影响、政治宗教制度的持久性,也突显出来。儒学和经典至为重要,人们崇拜文字,准确地再生产书籍的印刷术随之发明。”(42)
自从印本书籍出现,国子监最早垄断了评判知识正确、规范的标准。书籍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得到了国家的保证,加上印本书籍数量上的优势,书籍的传播更广,阅读获益的人员更多。于是,即便是私塾先生口中说出,人们也要到书本中寻找榜样,拾取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印本书籍出现,使书籍所传播的思想和知识即便是错的,从此也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如端拱元年(988),太宗皇帝令孔维、李览等校正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后由国子监镂版印行。殊不知,孔颖达所编的《五经正义》本身正确性就没有保证。′e/z`k.s\w′.+o′r_g\以《五经正义》中的《尚书》为例。唐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不加分析地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合而为一。事后证明,古文《尚书》全是晋人伪造的,而今文《尚书》也未必全真。然而,就是这些伪错的五经成了北宋科举重要的考试用书,印本普及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学术的变异与印本书籍的广泛传播颇有关系。因为信息多源了,也导致了一部分宋人对于书籍或业师所言说的经典知识多了几分警惕和质疑。因为即便是国子监的印本书籍也难保不会出现错误,所以读书者在阅读接受时,也要对书籍所载内容是否正确时刻保持着疑问,这种疑问启发了宋人最初的疑古心理。在宋人看来,既然有关《六经》印本书籍和业师在解注经典时都有可能出现错误,那么标准和正确的获取只能求助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故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也说:“然板本初不校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书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我们要注意的是宋代疑古之风兴起的时间,其实与经籍印本传播有时间上的对应互动关系。,k-a·n¢s`h¨u`l¢a!o\.*c¨o\m~周裕锴说:“宋代的疑古之风兴起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其中欧阳修的学术思想尤有代表性。他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持怀疑眼光……他在庆历、嘉祐年间作《策问十二首》,大多以疑经为题,对当时的学风产生了很大影响。”(43)事实上,正如尼采所言,真理和错误都只是我们的虚构,真理就是某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由于事物都处在不断流变中,人们对于事物固定的所谓“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值得怀疑的。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关键是,这样的真理性认识是否对现实有效。(44)北宋人所以对以往儒家经典中的那些真理性认识有了怀疑,正是因为那些“真理”与北宋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了出入,而印刷传播的版本多种和信息多源,更促使宋人开始怀疑经典流传过程中乖谬的产生。
查看《北宋官方编撰刊刻书籍略表》(建隆初至元丰三年)和《北宋刊刻书目表》,我们发现许多重要的儒家经典在真宗年间都得以刊刻颁行于天下。从真宗与邢昺关于板本多寡的那番对话中(《长编》卷60),我们也明确地知道真宗朝的印本儒经传播实则开启了仁宗朝科举选人的繁荣,也客观地造就了欧阳修、苏轼等北宋中期一代著名文人的发育成熟。难以想象,仁宗年间如果没有大量的印本儒经在社会上流行,年轻举子如何面对得以荣身仕进的科举。没有科举的成功,欧阳修等人又如何有勇气面对古人,提出那些对古人所谓经典注疏的疑问。
欧阳修曾经说自己疑古是受到孟子的启发。早在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皇帝就下诏,令国子监校勘《孟子》,是年四月以进,并送本监镂板(《宋会要·崇儒四》)。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国子监就雕印完成了《孟子》及其音义(《玉海》卷43)。而到了景祐二年,张观等又刊定《前汉书》、《孟子》,下国子监颁行(《麟台故事》卷2)。这些充分说明,在仁宗朝类似《孟子》之类的儒家经典印本在社会上流行已是很普遍的了。又,据《长编》(卷198)载,嘉祐八年四月丙戌,“以国子监所印《九经》及正义《孟子》医书赐夏国,从所乞也。”可见,到了仁宗年间,类似《孟子》、《九经》这样的书已经可以输出境外了。
欧阳修称自己疑古,是因为“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岂好非六经者,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45)。这说明,欧阳修所要做的不是反对儒家学说,而是要摒弃那些偏离儒家思想体系的曲解和杂说,恢复儒家经典的原始本义。
关于宋人疑古,古文《尚书》作为伪书被发现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最先对古文《尚书》产生疑问的人是南宋的朱熹。他疑惑“为何这部《尚书》中间伏生《尚书》都难懂,而孔安国《尚书》(即古文《尚书》)却又都是容易明白的”?朱熹的怀疑到了他的学生蔡沈那里更加明确了。蔡沈为此写了一部《书集传》,在《尚书》的每一篇题目之下都注明了“今文古文皆有”或“今文无古文有”字样。蔡沈秉承朱熹之意,将古今《尚书》区分开来。(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