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 《图册》8《台北番目眷口图说》
图21 《图册》10《台北凶番穴居图说》 像这种纪实性内容的画作,在以往描绘一般番社风俗的画册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其次,《图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不少画作是针对当时开山抚番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而特意绘制的。如第12《番社凶杀图说》、13《番社互斗图说》,绘记番族喜酒轻生、剽悍嗜杀的性格;第14《生番伏崖侦杀图说》、15《生番杀人耀武图说》、16《生番沥头庆饮图说》(图22)、17《生番悬头卜猎图说》、18《生番归猎祭头图说》,以一组图画绘记生番猎人头的风俗及其全过程。\w?e\i?q~u\b,o^o-k!.?c,o·m_在当时的开山筑路过程中,汉人被生番狙杀、猎头之事屡有发生,令主事者备感棘手。沈葆桢在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给罗大春的信中特叮咛曰:“生番向以伏路狙杀为长技……不容大意。”注287又,光绪元年(1875)六月复函李次青曰:“生番蠢动,与东西人无涉。彼自以杀人为祖训,谓非此则不为天所佑。故所杀之人,身上虽有银钱,亦弃而不取。所酷爱者,首级也。”注288
图22 《图册》16《生番沥头庆饮图说》 血淋淋的画面所揭示的杀人陋习毫无淳朴可言,倒令人惊悚怵惕。绘此意在使官民了解番俗,加强防范,规避危险,对当时进行的开山抚番有指导意义。而这类画作也是以往描绘一般番社风俗的画册中从来没有过的。
再次,《图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36幅画的名称中有18幅冠有地名,如“台南”、“台北”、“卑南”、“台东”。如此强调画作的地域性,这在以往的番社风俗图中也不多见。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观者若将《图册》与《全图》配合观看,《图册》中所绘记的人物、事件,番族及其风俗、物产等,均可很容易地在《全图》中找到其所处的方位,使观者在对台湾形势总体认知的同时,又对其有一个形象生动、具体而微的了解。具象的《图册》为抽象的《全图》做了很好的补充和诠释。
总之,《图册》是配合《全图》而绘制的,与一般番社风俗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全图》都是“牡丹社事件”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排序
排序是指《图册》36开画页的排列顺序。由于《图册》早年已被拆开,画页的原本排列顺序已被打乱,那么,前文表1中的《图册》排列顺序又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呢?本节即回答这一问题。
《图册》前后各有两开洒金笺衬页。36开画页后均有墨笔书写的苏州码子(以下简称“苏码”)和铅笔书写的阿拉伯数字(以下简称“阿码”)两种顺序号。“苏码”是起源于苏州一带、后流行于广大江南地区的速记数字号码,至今仍在南方一些地区被使用。其与阿拉伯数字的对应关系如下:
“苏码”的写者可能是绘制者,也可能是装裱者。《图册》的装裱形式为“蝴蝶装”,“苏码”粘在两开册页之间,原本是看不见的。“阿码”是近人拆开册页后为防止其顺序混乱而写的。其时间可能是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时期,也可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时期。但无论“阿码”是何时写的,写者显然对“苏码”毫不知情,其“阿码”顺序与“苏码”完全不相吻合。如“苏码”“〣”(3)“阿码”作“13”(图23),等等。
图23 《图册》中“苏码”与“阿码”的对应情况如下表2:
表2 《图册》苏码阿码对照表
续前表
据表2可知,36开画页中,“苏码”全者27个;残损者4个;全缺者5个。“阿码”的编号为1~38,其中“1”、“2”写在两开衬页后,想必写者的初衷是为区别4开衬页的前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