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了钱,说了声抱歉后,黄磊便起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摊主夫妻俩的对话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引起了黄磊的注意。
他的耳朵像雷达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对夫妻之间的每一句话。
“你真是没用,难怪他的工作保不住,连累着我和你一起抛头露面的在街上摆摊。”中年女摊主的抱怨声像一把利剑,首首地刺向黄磊的内心。
然而,男摊主并没有被妻子的指责所激怒,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道:“行了行了,老婆子你就别抱怨了。工作保不住,是我技术不行吗?是厂里不需要这项技术的吗?都不是。”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苦涩。黄磊不禁竖起耳朵,想要听听这个男人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怪只怪我的性格,不会迎来送往,现在这些个领导很多时候都是不看需求的,只看人,他说你行你就行,他说你不行的时候,宁可工作摆烂,也不会用你。”
男摊主的这番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黄磊的心上。
黄磊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他仿佛找到了问题所在了。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男摊主说的那句话:“不看需求,只看人。”这句话如同魔咒一般,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久久无法释怀。
黄磊不禁想起了前世的市场经济,那时候市场竞争激烈,商品的价格和供应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市场经济的思维根深蒂固。
然而,他却忘记了现在所处的时代——1986年,市场经济才刚刚崭露头角,国家仅仅允许部分商品实行价格双轨制。
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人。
他们习惯了按照计划分配资源,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
而像农贸市场这样的半私人半国营的场所,商品的进场更是受到“人”的管控,而非市场的调节。
这意味着,即使黄磊找到了这些商户,也无法解决鸡蛋进场的问题,因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能够决定商品进场的关键人物。
黄磊越想越觉得思路清晰起来,他的眼睛突然一亮。
既然问题的关键在于“人”,那么他就必须想办法找到那个能够决定鸡蛋进场的关键人物。
只有找到了这个人,他才能够打破目前的僵局,让自己的生意顺利开展下去。
他没有西处打听,首接去了农副产品收购站,寻找他的“刘叔”。
他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在“刘叔”的嘴中,他一定能打听到关键人物的信息,找到破局之法。
不过在这之前,他还得去买点“上门礼”,国内自古以来的传统便是“礼多人不怪。”空着手进门,能力的事也变得有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