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找了个椅子坐下,看到几个在社科院外事局仓库里见过的面孔,都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他们正坐在一起吞云吐雾。
左边的张厂长点着烟,说:“我们厂现在问题不少,这次去日本,希望能学点真本事回来。”
“真本事?”右边的李厂长笑了,“人家日本人会把真本事教给我们?”
“怎么不会?协议都签了,人家日本的专家学者不是已经来我们这边了吗?”
李厂长弹弹烟灰:“来是来了,但是谁知道他们有没有藏私。”
这些厂长里,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在八零年代,出国访问是一块让所有人都眼红的“肥肉”,因为这里面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谁都想来分一杯羹,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把人塞进考察团,牵涉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有些人出国访问,不是真的有什么工作需要。但你要问起来,他们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一个接触过外贸工作的人,突然说要带队去欧洲考察经贸合作;或者一个分管农业的人,非得去以色列学习滴灌技术。
“见见世面”的理由听起来很正当。你说他没必要去吧,他可以说“不出去看看怎么知道世界发展成什么样”;你说他浪费钱吧,他又能说“这是为了开拓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反正横竖都有理。
其实光说出国考察能拿到的出差补贴这一项,就足够让很多人眼红心热了。要知道在八零年代,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过百,而出国考察每天光补贴就能拿好几十美金。
换算成人民币,可能一天拿的补贴比国内一个月工资还多。这么一算,出去考察十天半个月,光补贴就能顶国内大半年的收入,这谁能不心动?
更何况别的地方都出去考察了,就你们这里没动静,有些人的面子上也挂不住。所以很多地方都是你出去我也出去,大家心照不宣地瓜分名额。
只要能进考察团,不仅能在国外开眼界、长见识,回来还能带一堆进口电器,更别说那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了。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带回来多少有用的经验,那都是后话了。
正因为好处太多,想出国的人太多,考察团的名单反而最难定。有时候为了一个名额,能扯皮好几个月。要把这支队伍组建起来,那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唯一的利好,是日中经济协会方面相当配合而且积极。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企业面临出口压力,资金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日本首相中曾根表示将加强与华国经济合作,并指示通产省提出对华投资意向书。日本财界建议华国在高附加值产业领域改善投资环境,设立出口加工基地以吸引日资。
1986年9月,领导在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时指出,中日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日本有的,华国缺乏;华国有的,日本缺乏。”领导呼吁日本从长远角度支持华国发展,认为中日贸易增长对双方均有利,并预言华国将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国内有了领导的发话支持,国外还有游资的投资需求,总的来看,北大很希望裴瑜这样的学生可以走出去,日中经济协会也很欢迎裴瑜这样的人才去日本访学,而且一桥大学甚至主动提出要邀请裴瑜,那就最好不过了。
至于考察团里各大厂子的厂长们,既然裴瑜的存在不会抢占他们的出国名额,他们对此的态度大部分是可有可无的,不反对也无所谓。
只有张志鹏厂长对裴瑜比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