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副其实的“社交界女王”。
而这也正是施特雷泽曼至今在政坛能一路顺风的最强武器,未来也仍会是他重要的倚仗。
“是时候让那个莱茵兰的乡巴佬好好见识一下柏林人的实力了。这座城市,是属于我的。”
“呵呵,看起来我们要开始忙起来了。”
施特雷泽曼夫妇相视一笑,举起酒杯轻轻碰杯。
“也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柏林家伙,见识一下莱茵兰,乃至西德的底蕴了。各位,请助我一臂之力!”
“哈哈,那是当然,阿登纳议员阁下!”
与此同时,就在施特雷泽曼夫妇以一派上流人士的优雅,燃烧着自己的野心之时,阿登纳也没有闲着。
如果说施特雷泽曼手握柏林为中心的人脉,那阿登纳便拥有德国工业与经济的核心,莱茵兰与西德的人脉。
而他从来都不会犹豫是否动用这些资源。
“谢谢你能来,威廉!”
“哈哈!哪能错过教训柏林那些家伙的大好机会。”
最先加入阿登纳阵营的,是威廉·马克思(wilhelm marx),除了希儿之外,他是魏玛共和国任期最长的总理(虽然也才四年左右),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的推动者。
他们都是科隆人,都是天主教徒,又同属中央党,因此这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克虏伯家族也将支持阿登纳阁下。至于政治资金,就请放心吧。”
“感谢你,克虏伯先生,克虏伯夫人。”
德意志帝国最具代表性的重工业巨头,克虏伯公司的掌门人,伯莎·克虏伯(bertha krupp)与古斯塔夫·克虏伯·冯·博伦和哈尔巴赫(gustav georg friedrich maria 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夫妇,也明确表示支持阿登纳。
对以鲁尔工业区为根据地的克虏伯来说,站在有望将重心放在莱茵兰的阿登纳一方,才是明智之举。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扎根于莱茵兰与德国西部的企业与政治家纷纷加入阿登纳阵营,使得施特雷泽曼与阿登纳之间的权力争斗一触即发。
......
“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与此同时,在有力的总理候选人正合力积蓄力量之时,德国国内另一股绝不能被忽视的政治势力也悄然开始行动。
正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直到如今,我们社民党一直稳坐帝国议会第一在野党的位置。”
虽然因为斯巴达克同盟策动的汉斯·冯·乔袭击事件而受到剧烈动摇,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一地位尚未动摇。
“如今,是时候从帝国议会,放眼更大的未来了。”
“舒马赫先生,难道你想主张我们社民党应该参与这场总理争夺战?”
“没错,穆勒党首。”
面对现任党首,同时是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总理之一、并曾以德国代表身份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赫尔曼·穆勒(hermann muller)的质问,社民党的新生力量、活跃于斯图加特的库尔特·舒马赫(kurt erncher)答道。
“我当然也清楚,由我们社民党推举出一位总理,是何等艰难的事。即便帝国议会权力有所增长,最终决定总理人选的,还是陛下。”
虽说年事已高的威廉二世比年轻时温和了些,即使他真的回归年轻时那位“工人皇帝”的姿态,也绝不可能任命一个社民党出身的人做总理。
为了生存,社民党早已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切割,转而提出社会民主主义,但他们仍被当作“外物”看待。
“但,部长的位置,我们还是可以争一争的吧?”
“哦哟......”
时机也堪称绝妙。
正是因应社民党与德国劳工界的要求,帝国即将设立劳动部,并在下一届内阁中增设劳动部长一职。
“而劳动部长这一职务,本就应当由我们社民党来担任。”
为此,必须要提高社民党的政治身价。
说得直白点,就是争取从龙之功,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无论是阿登纳领导的德国中央党,还是施特雷泽曼领导的德国人民党,虽说同为保守政党,与社民党关系并不友好,但他们也无法无视第一在野党社民党的力量。
“既然让年轻人说到这种份上,我们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不是吗,穆勒党首?”
“伯恩施坦议员......”
“若有朝一日想真正夺取总理的宝座,那就得从现在迈出果敢的一步。下定决心吧,党首。”
这话出自年过七旬、依旧活跃在帝国议会前线的社民党元老,爱德华·伯恩施坦之口。他也是促使舒马赫加入社民党的重要人物。
听完这番话,穆勒陷入了沉思。
“好吧,那就试试看。”
不过,这番沉思并没有持续太久。
反正社民党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舒马赫先生,可以替我准备一场记者会吗?”
“我将全力以赴。”
最终,社民党决定加入这场总理之争。
当然,出于现实考量,他们并非以总理为目标,而是以进入内阁为主要诉求。但毫无疑问,这将给柏林政坛投下巨石,掀起巨浪。
“阿登纳也好,施特雷泽曼也罢,难道我还不如他们?”
然而,与胸有成竹的社民党不同,这世上总有不自量力、妄图争夺总理之位的家伙,
没错,他的名字,就叫做帕彭,弗朗茨·冯·帕彭。
“没错,帕彭。与其把总理的位子让给那些臭外地的平民,不如让你来当,至少强多了。”
“施莱歇尔。”
“正好,我为了助你一臂之力,带来了些老朋友。”
“柯尼斯堡市长,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德勒(carl friedrich goerdeler)。”
“咳咳,我是来自慕尼黑的恩斯特·罗姆(ernst r?hm)。”
帕彭在议会中毫无口碑,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势力,但他的挚友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ferdinand friedrich hermann von schleicher)却不顾一切,将那些在新政秩序下被边缘化的政治人物一股脑拉了过来。
就这样,此刻,这场谁也预料不到的总理争夺战,即将全面升温。
——————
听书有真人讲书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